週記(二)
2025-02-01
過年
自從上週六回家,每天都處在失眠—昏昏沈沈—失眠⋯⋯的惡性循環中。在家裏就覺得莫名的煩躁。回阿嬤家的話,這種煩躁程度大概還要乘以十倍。除了煩躁以外還覺得鬱悶。這讓我想到疫情的時候待在家裡的一段時間。只要待在家裡,就是幾乎整天都待在自己的房間內,意味著無法轉換環境以改變心情。在家無法分離工作和休閒。而且有燈光照明,氣溫穩定,幾乎沒有時間線索的環境,容易讓睡眠週期變調。1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爸和我媽兩邊的祖父就已經過世了。所以兩邊他們都稱之為「○○○阿嬤家」,以地名區分(空格請填入地名)。小時候我很期待過年。因為平時太無聊了,只有過年才有機會見到年齡相近的堂表兄弟姊妹,而且我爸媽也很少帶我出門旅遊,幾乎只有過年能出門走走。小時候我們除夕會在我爸那邊的阿嬤家吃飯,初一會出門走春,初二回我媽那邊的阿嬤家,如此這般地消磨掉所有年假。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對我來說過年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可能是因為眼界開闊了,發現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另一方面,阿嬤家的年味也越來越淡。自從我外婆過世以後,我媽那邊的親戚就不再初二相聚了;我祖母中風住院以後,我爸媽也似乎不覺得除了拜拜和吃飯以外,有必要再去阿嬤家。好在週日就回臺北。在臺北有好多事情要做。
研究與閱讀
為了尋找碩士論文題目(碩二下要開學了還沒確定題目😅),這週瀏覽了很多文章。經濟系的同學很容易在學校學到諸如 IV、DiD、RD 等等的研究設計,也就是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書裡提及的工具。可能在二十年前,學會這套工具就能夠發不錯的期刊(畢竟當時那本書都還沒寫出來呢),在十年前還能夠混口飯吃,但現在已經不夠了。希望開學前我能找到一些有趣的題目。
這週開始讀兩本書,分別是 Steven Pinker 的 The Sense of Style 與陳瑞麟的《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我對 Pinker 的書比較感興趣。這本書臺灣也有翻譯,名為《寫作風格的意識》。雖然英文版用字遣詞不簡單(對我來說😔),但是我還是想先讀英文版,因為這是一本談英文寫作的書。我覺得有趣並期待的是,Pinker 作為一個鼎鼎大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如何看待寫作。等到看完了以後再來分享閱讀心得。
其他
無聊的爭論
話說前陣子 𝕏 上有一場辯論。有一個英國文學的教授稱,主流經濟學家都沒讀過 Adam Smith 和 Karl Marx,不知道自己學科發展的歷史,因此並非一個真正的領域(real discipline)。很多經濟學教授就受不了了,他們反駁說「因為經濟學不是一個讀老書就好的領域」或「你會要求科學家或工程師讀過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嗎?」等等。
這個話題蠻沒營養的,引發爭議的英國文學教授的批評沒什麼道理,而那些對於這種沒什麼道理的批評感到不滿的經濟學教授也沒有必要這麼激動。但是還是有些重要的問題值得延伸。雖然這不影響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合法性,但回憶我求學的過程,確實很少人和我們提及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經濟學家到底如何生產知識。許多課程一開始會簡單地介紹該領域的歷史,但通常是輝格式的,彷彿那些天才突然憑空想到這些精妙的理論。但科學的發展通常不是這樣的。改天有機會再寫寫這個話題。
與學生的來往
最近有個經原學生來信。他首先感謝我上學期提供的幫助,話鋒一轉,詢問我能否當他的家教,因為他想要準備經濟系的轉系考。
轉系考我有經驗,但準備轉系考——我沒什麼經驗。2 畢竟我是助教,所以我回信婉拒他的家教邀請。但是還是分享了一些些我自己轉系的經驗。我對這個同學的印象蠻深刻的,他上學期曾經來信問我不少經原的問題。根據他的來信,我認為他很認真,甚至有點過於認真。會這麼說是因為,他會為了準備期考,練習非常多的考古題(久遠到可能是 KM 唸大學時的考古題)。因為考古題品質參差不齊,我認為這樣的練習方式不見得能見效,可能事半功倍。所以,我還向他分享了我認為更有效率的學習經原的方法(雖然也是一些老生常談)。3
他後來又回覆我,告訴我自己為了轉系非常焦慮,上學期的成績並不是特別優異,而害怕失敗的焦慮感使他非常自責云云。
我經常也有這樣的感受,即便我理性上知道沒有必要為了各種事情(包括但不限於課業)苛責自己,再苛責自己也不會讓情況好轉;我還知道,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天賦、優勢甚至運氣都不同,很多事情的結果取決於許多的因素,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努力與否;我也知道陷在這種負面情緒中,反而會讓人更加裹足不前。我覺得自己知道,但是當我掉進負面情緒形成的漩渦時,腦袋裡頭還是只有各種負面的想法不斷盤旋,然後越來越陷入更深的焦慮。我覺得我大概是需要有人在我掉入那個漩渦時,真誠地提醒我不需要這樣。我自己其實很害怕求助,害怕造成別人的困擾,所以很少人能夠拉我一把。不過因為我知道或許我可以幫到他,所以我真的花了一段時間寫了一封長信。希望他能夠放輕鬆,不要太過焦慮,因為焦慮只會讓人更加焦慮。
生物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受試者待在沒有光線、聲音與溫度變動的環境。當人失去環境給予的時間線索,睡眠—清醒週期會逐漸變成 25 個小時,於是與真實的日夜週期不協調。這裡偷了我自己 2021 年 6 月的臉書文的幾句話。↩︎
我在上大學前的暑假修了經原,然後大一一整年幾乎沒什麼接觸經濟學,抱著「即使沒有成功轉系似乎也沒有關係」的心態去考試。所幸那次考試沒有那種很考驗記憶力的題目,於是我就成功轉系了。↩︎
關於刷題與考試分數的關係,我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比喻:【漫士】为什么做的题越多,考试反而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