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記(十二)

2025-04-12

Table of Contents

修課

這週是期中考週。

書法課要期中考。入門班就寫三張,第一張寫各種點,第二張寫「永」字、豎勾、捺、「馬」的兩種甲骨文與「雷」的甲骨文,而第三張寫智永真書千字文的前八字。

統計學習課要交期中報告。為了這期中報告我熬了好幾天的夜。過一陣子還要 paper presentation。兩人一組,組員與論文都由老師隨機分配。我這組(我的組員是一個統計所的女生,真可怕,突然讓人好社恐)要報告的題目是 Achieving near Perfect Classification for Functional Data。包含這篇的所有要報告的論文都非常技術性。實在很懷疑自己到底要怎麼看懂。

研究與閱讀

這週太忙了,幾乎沒有讀任何新東西😔。

其他

週四吃了時代百貨的天婦羅,雖然我沒什麼吃天婦羅的經驗,但感覺還不錯吃,飯也好吃,就是小菜明太子好鹹(畢竟是可以無限續的東西)。週五自己去吃了火鍋。週六在超市看到鱸魚片打折,於是買回住處煮了。

本來這個網站是用 Quarto 寫的。但我一直遇到一些無法排解的 bug(不影響使用,只是讓人覺得aktsak)。於是我就索性回歸 Markdown + Pandoc。優點是,現在這個網站真的很輕量,幾乎沒有任何依賴。我會慢慢把之前的內容轉過來。

在 YouTube 上發現一個很不錯的講書法的頻道,可以說有一整套完整的書法理論課程。頻道主是香港一個退休的教書法的教授。我看了一點點。一開始他為了鋪墊自己的教學重心,從書法的起源、定義等等基本概念開始講起。講白了,不是拿筆寫字就叫做寫書法,就像不是唱歌就能叫做歌唱家一樣。書法當中有「法」。從後人看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而從王羲之以降的這一系統,是書法的正統。1 所以看來學書法,那就得學王羲之的筆法。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在此之前,王羲之的筆法並不外傳。但智永是和尚,沒有子嗣,始收外姓弟子。智永最著名的弟子就是初唐四大家的虞世南,而虞世南傳給外甥陸柬之(另有同為四大家的褚遂良),陸柬之又傳給兒子陸彥遠,陸彥遠又傳給外甥張旭(國高中都學過的那個草聖),而張旭最知名的弟子就是顏真卿⋯⋯。他以此論證,歷史上只要得到王羲之筆法的真傳,就能有機會成為書法大家。問題在於,大部分的人去向張旭求教書法,他都只教他們永字八法。

這種明確的傳承關係我覺得挺有趣的,也呼應了我以前觀察其他領域所得出的一個猜測:

那些令人費解的學說或理論,我經常覺得應該存在一些很直覺的看法,可以讓人更輕易地理解這些東西,但是因為這些理解並不正式,或者書寫起來很麻煩、很佔篇幅,所以並沒有被記錄在教科書上,只在世界的一些角落口耳相傳。我不知道怎麼具體說明這種感覺,不過就像數學證明,正式出版的時候會被改寫成一些比較精簡漂亮的形式,語句編排的次序不會提示這個證明背後的直觀與發想過程,並且充斥著外行人很難注意到的「注意到⋯」,以及難以發現的「不難發現⋯」。這也有可能是知識的詛咒,很多博學多聞的作者會高估讀者的知識儲備。同時,他們可能正在嘗試一種古典風格的書寫——要求讀者必須付出努力。他們可能真的沒有意識到,讀者有會在什麼地方會遇到困難。因為他們的腦中早已組織了豐富的認知模塊,認為只要行文至此,聰明且有經驗的讀者就可以自行推敲判斷。這很奇妙,我小時候聽說,世界是平的,大家都可以透過網路聯繫到世界的另一端。現在技術進步更是讓很多人都可以向語言模型討教。可是得到的答案品質通常還是參差不齊,不若真正的人類專家。也因此,那些只在少數人之間口耳相傳的理解,直到現在我都還覺得不會普及,除非我們親自躋身那個圈子。


  1. 而為什麼是王羲之呢?這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有機會再寫。↩︎